祝英台近·晚春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

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刚刚插回,又摘下来重新再数,思他心切。罗纹的帷帐中灯光昏暗沉沉,我在梦中自语:是春天把愁带来,可是春天却又归向哪里?

注释

①宝钗分:古代情人分别时,常将钗分作两股,男女各执一股,以为纪念。
②桃叶渡:见前贺铸《蝶恋花》注。
③南浦:见前柳永《夜半乐》注。

赏析

全词写闺怨伤春之情,呢狎温柔,风流妩媚,颇有婉约词之缠绵宛转,而怕风雨摧春,怨春归留愁,超出闺情而借题发挥,寄托了时世感伤。上片写登高望春。下片写思妇盼归。鬃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试把”二字表明她过去从未“花卜归期,而今情侣久别,相思深切,遂萌生“花卜”痴想,借数花瓣娄目以预测归期,初乃侥幸于万一的自我骗慰,自然免不了“才簪又重数”的犹疑、忐忑与期待。”全词心理刻画细腻,笔触温婉,情致悱恻缠绵,表现出词人豪放悲壮外的另一种风格。沈谦评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有寄托的政治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愁苦,寄寓了作者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沉郁的气氛笼罩着江左,国势风雨飘摇。抗战大计一事无成,就像春光零落一样,正如上片里所写“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此词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词的下片写作者希望早日收复中原,连在睡梦中也念念不忘。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初入武夷

[唐代] 李商隐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独坐敬亭山

[唐代]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

[宋代] 陆游

南望武昌山,北望齐安城。
楚江万顷绿,著我画舫横。
云帆不须挂,鼍鼓不须鸣,淡然隐曲几,山水相逢迎。
疏雨漏薄日,非阴亦非晴。
晚泊巴河市,小陌闻屐声。
紫髯刑马地,一怒江汉清。
中原今何如。感我白发生。

逢雪宿芙蓉山

[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悯农

[唐代]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题临安邸

[宋代]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如梦令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江雪

[唐代]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秋词二首(其一)

[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