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曾经为袁绍掌管过书记,后归附曹操。“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四首。有《陈记室集》。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归田园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写出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景致与诗人的欣喜心情;写出了与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往中的纯真与“带月荷锄归”的劳动诗意。《桃花源诗并记》中描写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战乱年代人们聚众入山避难的历史现实背景,也同魏晋以来阮籍、嵇康等人继承老庄小国寡民观点而倡导无君论思想影响分不开,同时也包含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他的田园诗虽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但掩盖不了其中对农家的感情和自己劳动生活的感受。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为南宋元初本。
张华
张华(232-300)西晋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孤苦贫穷,曾以牧羊为生。曾著《鹪鹩赋》自寄,阮籍见之,誉为“王佐之才”。魏末任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入晋后任黄门侍郎,与武帝、羊祜共谋伐吴,任度支尚书。以平吴之功封广武县侯。惠帝时任太子少傅、司空等要职。后因拒绝参与“八王之乱”,为赵王伦所杀。博闻强识,工于诗赋。今存诗30余首,诗藻华艳,而内容空洞。钟嵘《诗品》称其“巧用文字,务为妍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但代表作《轻薄篇》揭露了当时王公贵族极度荒淫奢侈的生活,《情诗》写游子思妇的篇什亦较清新。辑有集10卷,已佚。明人辑《张司空集》传世。
蔡琰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今传《悲愤诗》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或被认为伪作)。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操死,袭位为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二十五年汉帝即位,即魏文帝。都洛阳,国号魏。爱好文学,多与同时文人交往。其诗多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形式上则颇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艺术上很完整的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有《魏文帝集》。
繁钦(?-218)字休伯,东汉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写诗、赋、文章知名于世。
刘桢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曹丕《与吴质书》云:“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诗品》云:“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后人将其与曹植并称“曹刘”。辑有集4卷,已佚。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今上海松江人。其诗长于拟古,但也有少量感受新鲜的作品。有《陆士衡集》。创作上,诗、文、赋皆擅长,以诗为主,今存107首。多为乐府诗、拟古诗,敷衍旧题,摹拟前人,缺乏个人情感的抒写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表现,间有寄兴颇深之作,如《长安有狭邪行》、《长歌行》。还有少量纪行诗,情真言质,如《赴洛道中作》2首,是其五言诗的代表。形式上,辞藻富丽,英华膏泽,语言典雅,锐意追求词句的整对;大量运用排比句式,独具雍容华贵之美。钟嵘称之“才高词赡,举体华美”(《诗品》)。然多失之剪裁,时见斧凿之痕。总体上代表了太康诗歌的主要倾向,被誉为“太康之英”。赋今存27篇,大多篇幅短小,文笔轻倩。《文赋》是文学史上最早采用“赋”的文体而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其中不少见解颇有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存文127篇,内容较为充实,时见峭健博大之章,句式整饬,声律谐美,典故繁密,为骈文之滥觞。《晋书·陆机传》载其所作诗文合300余篇,原集佚。今之通行本为明刻本《陆士衡集》。张溥辑有《陆平原集》。1982年中华书局《陆机集10卷本》收录最详。
关于冬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