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④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⑤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⑥凋:暗淡,模糊。
⑦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杨炯
杨炯(650-693?)今陕西华阴人。其边塞诗较有气势。有《盈川集》。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和朱子武夷杂咏十首 其九 茶灶

[宋代] 丘崇

烹茶人外世,遗灶水中央。
千载公仍至,茶成水亦香。

谒刘公祠

[清代] 叶世佺

世运陵夷日,中流荷大贤。
反经斯起敝,往蹇自来连。
濂洛开新绪,河汾具薄田。
悬弓忘巧拙,食蜜自中边。
帝简征文在,薪存续火传。
人心方复古,天意不扶颠。
远塞唯迎盗,长江谁著鞭?鼎湖上龙驭,赤县遍狼烟。
涕泪包胥血,饥寒苏武毡。
偏逢苟安主,虚忆中兴年。
精卫劳填海,娲皇莫补天。
去留关庙社,生死合经权。
此道荒千古,何人障百川?祠堂拜遗像,风雨暗灵筵。

四虫言四首 其一 蜂

[明代] 李本

翁翁复翁翁,汝俦谁与同。
此翁不解世间事,世间老贱少为贵。
恨不镊白还苍童,何用自口称翁翁。

冈山树色

[清代] 卓梦采

大冈山畔小冈连,翠色苍茫欲接天。
石洞云关閒去鸟,丹枫乌桕半残烟。
染成玛瑙蘤疑剩,削出芙蓉水欲然。
揽胜游人临绝顶,几回摇曳为谁牵。

哀京沪线旅客

[近现代] 薛葆煌

世道人心不可说,老天降罚亦愈烈。
炮火动戕百万人,谁知杀劫犹未毕。
宇宙何处无危机,旅行惨祸起肘腋。
年来物价千倍增,淞沪更高数十级。
利之所在蚁附膻,竟言贸贩胜坐食。
大包小裹负累累,粉米鱼肉随意挈。
时装女子健如虎,橐驼其背卷其发。
盎然入站人注目,站员大半是相识。
抄检关头索重赂,小票私费含笑纳。
更有红黑其帽子,狐假虎威肆饕餮。
上车下车涌如潮,满坑满谷路阻塞。
天明指望各东西,跔蹐权耐此一夕。
夜色迷离睡正酣,路夫忘捩分道筈。
两列车行一直线,势如箭激起霹雳。
后车脱榫向空奔,泰山压顶万钧力。
人入铁桶不能逃,化为齑粉血狼藉。
或断手足或两截,宛若商君受车裂。
尸丛亦有未死人,声嘶呼救更惨绝。
货物浸淫血渍中,抛残金饰无人拾。
死者身有县民证,姓名可按无差忒。
当局谁发恻隐心,给予椑楄又抚恤?子觅其母夫觅妻,招魂奔赴嚎啕泣。
记得今年官渎里,两车接吻大流血。
前车颠覆曾几时,又在正仪演惨剧。
故鬼新鬼怨金椎,交通乃做人杀物。
君等若为国家死,雄鬼声名应赫赫。
奈何骈死荒山道,不过鸿毛同一掷。
呜呼,造物不仁人刍狗,饥驱利诱趋鬼窟。
地下相适皆萍水,五雷击顶有夙慝。
天实为之司彰瘅,行车不慎奚足责。
庆生还者大有人,道路纷纷皆叹息。
可怜若辈不知惩,依然携索负裹多于鲫。

送蒙庵佥宪弟庆贺之京

[明代] 陈焞

世道嗟险夷,浮生类飘叶。
不沽矫激名,直秉清劲节。
趾美在克承,馀休本能积。
余家有弟贤,臬台著殊绩。
兹行觐九重,众口称啧啧。
拚倒双玉瓶,丈夫不云别。

赠李宝诗

[南北朝] 段承根

世道衰陵,淳风殆缅。
衢交问鼎,路盈访玺。
徇竞争驰,天机莫践。
不有真宰,榛棘谁剪。
于皇我后,重明袭焕。
文以息烦,武以静乱。
剖蚌求珍,搜岩采干。
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自昔凉季,林焚渊涸。
矫矫公子,鳞羽靡托。
灵慧虽奋,袄氛未廓。
凤戢昆丘,龙潜玄漠。
数不常扰,艰极则夷。
奋翼幽裔,翰飞京师。
珥蝉紫闼,伏节方畿。
弼我王度,庶绩缉熙。
自余幽沦,眷参旧契。
庶庇馀光,优游卒岁。
忻路未淹,离辔已际。
顾难分岐,载张载继。
闻诸交旧,累圣叠曜。
淳源虽漓,民怀余劭。
思乐哲人,静以镇躁。
蔼彼繁音,和此清调。
询下曰文,辩讦曰明。
化由礼治,政以宽成。
勉崇仁教,播德简刑。
倾首景风,迟闻休声。

投海偈二首 其一

[宋代] 释净元

我舍世间如梦,众人须我作颂。
颂即语言边事,了取自家真梦。

白果铺

[清代] 刘富槐

幽景娱心目,秋怀水一方。
乱峰鸦背雨,红叶马蹄霜。
招隐新茅屋,寻诗古锦囊。
蛮山自堪爱,未觉客程忙。

金陵六佳园

[清代] 江德量

中山池馆碧溪滨,乔木荒凉迹就湮。
朱爵已迷巢燕宅,青门并少种瓜人。
祇余苔藓滋三径,大半楼台属四邻。
更上危亭看落照,钟山东麓锁烟榛。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