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之第三首)

朝代:魏晋 作者: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释

①嘉树:指桃李。蹊: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二句用比兴手法,喻世事兴盛时的风貌。
②“秋风”二句:藿:豆叶。二句喻世事衰败之景象。
③“繁华”二句:荆、杞:两种灌木名,此泛指杂树。这二句说,凡事繁荣景象终有衰落之时,富丽的殿堂也会因世事的变化而杂树丛生。
④舍之:指摆脱世事。西山趾:指首阳山下,首阳山相传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二句是说,自己要避世而去,效法伯夷、叔齐,隐居于首阳山。
⑤凝霜:严霜。已:毕,尽。

赏析

这首诗写世事有盛有衰,自己要远身避祸,表现了诗人担心受到政治迫害的“忧生之嗟”。曹魏齐王芳始末嘉平初(249)发生“高平陵事件”,司马懿杀曹爽兄弟、名士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并夷灭三族;高贵乡公髦正元初(254),司马昭师杀名士李丰、夏侯玄、许允、乐毅、刘贤、张辑等;甘露末(260),司马昭杀曹髦;景元三年(262),司马昭杀嵇康。短短13年的几次重大变故,终于形成“名士少有全”的恐怖局面。诗人的“忧生之嗟”便是这种局势下的产物。
诗歌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初看上去,前六句貌似一般地慨叹世事人生兴衰无常,其实,诗人用意在于隐喻政变频繁、名士多被杀戮的严酷现实。“秋风”句、“凝霜”句当是象征司马氏集团杀戮异已,“繁华”两句则是象征面临灭亡颓势的曹魏政权和拥曹势力被剪除的情况。拨开这一层雾障,后面“驱马舍之去”数句才有依托。另外,诗歌前六句也有对比的性质,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一种形式的对比,前者是春夏嘉树,喻盛,后者是秋风藿飘,喻衰。第五、六句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它不是各句间的对比,而是每句本身的意思由对比组成,前句组合繁华、憔悴于一体,后者组合高堂、荆杞于一体。这些在表现上都是比较明了的。

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陈留尉氏(今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魏高贵乡公时官散骑侍郎。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过顺德罗京兆别业

[明代] 庞嵩

碧水遥分银汉长,夹城连抱水云乡。
层崖怪石晴空出,古木苍藤晚吹凉。
京兆宅联丹桂蔼,水仙宫袅紫檀香。
凭高欲罄衷肠话,金谷何妨酒百觞。

观画

[宋代] 李昭玘

梦泽正天寒,南峰带秋色。
诗人句不尽,馀意传粉墨。
年来两眼昏,吏牍苦侵迫。
明窗展横素,刮膜谢砭石。
往时蓬莱宫,图画灿东壁。
拾遗老阴峭,思训丽春碧。
经年一过眼,行绕不暇食。
太行逢李生,笔势妙思索。
未成真营丘,不俗已高格。
安得十万钱,尽致鹅溪白。
不须念衣裘,䃜灰日滋殖。
写我江湖心,浩荡满千尺。

洛阳人为祝良歌

[魏晋] 无名氏

天久不雨,烝民失所。
天王自出,祝令特苦。
精符感应,滂沱而下。

游石莲洞 其九

[明代] 邹元标

开士叩禅关,朗公已出山。
题诗岩窦里,未许落人间。

重登东岳泰山 其二

[近现代] 朱帆

赢得馀生自在身,青峰迎我白头人。
云依远树闲离岫,车近悬崖疾转轮。
莫道凡间无绿水,可怜仙境亦红尘。
因何五岳独尊岱,一览群山尽伏臣。

展先光禄墓

[明代] 潘益之

名山长瞰鉴江楼,佳气青葱结一丘。
自荷先朝深雨露,可堪今日抚松楸。
碑留宿草终天恨,风度啼乌入暮愁。
八十五龄肋力竭,有怀明发未能休。

淡北八景 其一 戍台夕阳

[清代] 林逢原

高台矗立水云边,有客登临夕照天。
书字一行斜去雁,布帆六幅认归船。
战争遗迹留孤垒,错落新村下晚烟。
山海于今烽火靖,白头重话荷戈年。

送同年万汝信北上

[明代] 屠侨

同陟金台映聚星,分明梧竹肖君形。
两年簪佩北归阙,三日云山东过庭。
梅雨沧江行汗漫,翰音瀛海入青冥。
秋风我亦期当发,记别桃花第一汀。

泊吉溪铺

[明代] 康麟

暮泊邮亭下,人家已掩门。
秋声云外树,灯影水边村。
虎啸山风动,渔归石濑喧。
数声何处笛,羁思杳香园。

菊坡亭

[明代] 张诩

菊湖之上菊坡亭,西望罗浮万仞青。
到处事功唐李泌,暮年风节汉严陵。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