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丙子送春

朝代:宋代 作者: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译文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注释

①海门:今江苏南通县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②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③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④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⑤长门:指宋帝宫阙。
⑥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
⑦瘐信:南北朝时诗人。
⑧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⑨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赏析

这是首悼亡词。全词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兰陵王》是词中的长调,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作者首先着笔于“海门”,说明他寄希望于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随端宗南行之愿,但却因风沙隔阻,无路可通。“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诗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领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四字对句。同时,借风雨尽日袭击苏堤来渲染气氛,与第一段“斗转城荒”相绾合,使临安的景色更加凄迷荒凉。苏堤在杭州西湖外湖与里湖之间,堤上有六桥,桃柳成荫。此处以苏堤在风雨中飘摇之态,来暗指沦陷后的临安亦如苏堤一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送春”之际,作者只能“神游故国”,此二句扣紧“送春”,并对“尚来否”作了回答,说明故国的新春只能梦里依稀得见了。“花记前度”,由“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仅来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最后,“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句,表示“人间无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话亡国之痛结尾。“孺子”,指作者的儿子刘将孙。
这首词写在元军攻破临安之后,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许多词句如“春去人间无路”“谁遣风沙暗南浦”等,爱憎分明,显而易见。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灭亡的悲剧氛围。词的现实性和认识意义,也是通过这种气氛体现出来,为了强调这种氛围,词人运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本篇是专主寄托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灭亡的伤痛哀悼之情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浑化“浑化”的高水平,使读者也产生种种感慨。

刘辰翁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宋里宗时进士。宋亡,守节隐居以终。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中秋客思

[清代] 严复

不可无诗日,中秋客里过。
南云家益远,秋水鬓添皤。
名重翻成梗,情孤易得魔。
高楼宵柝响,无计奈明何。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

[清代] 叶燮

廿载销沉各老翁,江乡旧馆酹残红。
忽惊灰劫馀芳砌,重怆山阳拭槁桐。
行路真难拚病废,闲情渐遣藉途穷。
深秋已过繁霜雪,苦忆茫茫衰草中。

沁园春 其四 反止酒

[清代] 尤侗

陆醑前来,枚卜功臣,众口交推。
彼从事齐州,清为圣德,督邮鬲县,浊亦贤才。
尧舜千钟,仲尼百斛,子路宁辞十榼陪。
髡一石,更先生五斗,学士三杯。
尝闻上顿长斋。
即乘马骑驴事尽佳。
况卓家少妇,为君涤器,杨家妃子,为我持罍。
山带兰陵,水连桑落,曲部分茅议允谐。
咨汝醑,俾侯醴泉郡,曰往钦哉。

惆怅

[清代] 袁树

惆怅桓家作马曹,渴来枉自忆松醪。
雨添秋汛涛声大,月近黄河露气高。
笳鼓半城吹断雁,星辰午夜逼征袍。
凉天辜负文衾滑,归计年年折大刀。

和皎如沈妹见怀元韵

[清代] 张芬

香消红袖晚妆残,月下怀下倚曲栏。
想得吟情幽绝处,满庭风露玉钗寒。

高阳台二首 其二

[清代] 张惠言

听雨湖头,看花日下,两年多少闲情?一卷离骚,有人和我吟声、而今往事难追省,泪如丝、不透重扃。
把深杯、酬向遗编,易传元经。
仙人闻说辽东鹤,问归来丁令,可识湘灵?海阔山高,千年几许冤魂。
伤心欲奏招魂赋,怕夜台、猿狖还惊。
请看他、怨雨悲风,锁住愁城。

中秋夜与泾阳刘西谷编修吴山对月

[清代] 赵执信

东见千里江,西见十里湖。
寒光欻合离,荡此秋月孤。
吴山秀接天,月出当其前。
登高莽四顾,清辉满人间。
远心忽飞扬,南北同一圆。
我乘白鼋越沧海,君亦赤鲤辞秦川。
忆昔燕市别,九十度盈缺。
宁知来此地,复共今夜月。
雄城百万家,歌吹方阗咽。
邈然山颠客,一笑两幽绝。
明日扁舟江上风,思君独在湖山中。

范县

[清代] 郑燮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
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尚有隐幽叹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临江仙

[清代] 朱彝尊

茶甲齐开更敛,柳系欲起还沈。
一春閒望费沈吟。
酒旗风著力,花事雨惊心。
巷窄猧儿不吠,楼高燕子难寻。
熏炉小篆叠重衾。
绿阴犹未满,庭院已深深。

新滩

[清代] 左辅

奔流冲石去,石立不水受。
水怒石亦险,相迫吞嘬久。
回流忽漩舞,蓄极力愈厚。
壮与蛟鳄腾,声挟风雨吼。
牵舟撄水怒,石险乘水后。
水转不怒石,挟石为伍偶。
火仗操百人,移晷尚滩口。
上滩如上山,滩立若山陡。
畏水更畏石,石去水可狃。
使君与空羚,行者戒勿苟。
胡为设巨险,汔济畏濡首。
其中多不平,激荡固所有。
谁能安其澜,时无五丁手。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