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钱塘江

朝代:宋代 作者: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译文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李觏
(1009-1059),字泰伯,人称“吁江先生”,北宋南城县高阜镇(今属资溪县)人。著名思想家,“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李觏自幼聪颖,五岁能调声律、习字画,十岁会作文章。却曾两次应试落榜,于是回乡潜心著述,奉养老母,产创立“吁江书院”,教授生徒,从学的常达百人。四十三岁时由范仲淹等人推荐入朝为太学助教,后升为直讲。李觏在青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关心时政。无论讲学还是著述,都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他在所撰写的《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安民》、《强兵》、《庆历民言》等著作中,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赋役繁重及治国理财等问题,提出了平土(即均田),“薄税敛、平徭役”以及强本节用、量入以为出的积极主张。在《易论》和《删定易图序论》中,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由阴阳二气会合而成,他说:“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还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于变动”,要因时制宜,反对袭故蹈常,尽循前代政令。从理论上支持了当时的改革运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王希尧自瓜州过访

[明代] 文彭

忽尔辞京口,翻然访敝庐。
寒云残腊尽,落月夜窗虚。
世事惟看镜,生涯好著书。
扁舟杨子渡,怅望独愁余。

甲寅除夜杂书 其三

[明代] 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课是文词。

永嘉县斋写怀

[明代] 文林

墨绶垂青丝,铜符宠郎秩。
驾言谢班行,出领沧海邑。
脉脉辞亲知,依依去乡国。
浙行共千里,已在东南僻。
地远形势殊,年贫正艰食。
自顾书生愚,畴堪付休戚。
流移已怀惭,征敛况余职。
平生跌宕怀,雅志山水适。
及此东嘉游,清真信灵域。
岂无康乐情,坐有民社责。
敛板事承迎,钩稽困文籍。
拂意不能归,自惭陶彭泽。

送夫四绝句 其三

[明代] 斗娘

寂静闻天籁,愁眠觉夜迟。
遥怜江海别,残月梦君时。

翠蛟亭

[宋代] 新父

断崖捲银涛,拍岸雪相溅。
去住本无心,曾向岷峨见。

海榴花

[宋代] 方九功

春花落尽海榴开,奇种谁分宝地栽。
斜日捲帘深色映,晚风隔座暗香来。
披襟更拟频烧烛,把臂何妨数举杯。
最爱芳时看不去,繁枝折向月中回。

送方复大宣城学录 其二

[宋代] 方回

方氏来南汉闰时,蒸尝所在富孙枝。
歙溪真应仙翁墓,严濑玄英处士祠。
邂逅弟兄元共祖,殷勤子我总能诗。
因风不要花瓜颗,梅老遗篇幸寄之。

句 其二

[宋代] 方士繇

几酌碧筒陪笑咏。

[元代] 方夔

自郑有谋归华氏,舍湘无地托王琳。
尔身不恤无埋地,此耻奚容更戴天。
春盘脆响供雷笋,夜焙芳鲜摘露芽。
蚕老任眠催作茧,燕来新乳贺成家。
画角吹残低戍火,暮鸦横断远烟村。

寿乡守张秘阁 其三

[宋代] 方大琮

老去遇公为地主,剩将恩意煦摧颓。
龟鱼得荫眠偏稳,鸥鹭忘机熟不猜。
方喜玺褒天下最,又闻玉节日边来。
丰年一饱谁之赐,好把禾头祝寿杯。

关于夏天的诗